您好,欢迎来到广东粤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网站!
咨询服务热线
咨询服务热线:
0769-88015992  13798831378
东莞市众心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粤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利咨询勘察设计
广东粤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精湛
Technology Exquisite
精益求精
Keep improving
科学环保
Scientific protection
4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东莞今年年内至少整治20个易涝点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倪佳翔带队上街排查易涝点,督促落实防御措施  市水务局供图

转自  东莞时间网 周桂清 07-19 07:39

6月以来,全市出现多次强降雨,市区和镇街不少路段出现大面积内涝积水,部分地方出现“水浸街”“下雨看海”“逢雨开船”“水中漂移”等景象,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及市民生活。

此前,市水务部门公布了131个易涝点名单和整治计划;6月10日,市交警部门公布194个“内涝点”名单。不少市民对此充满疑问,“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城市易涝点越多?”认为易涝点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效率低下,甚至质疑相关部门不作为。

易涝点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整治易涝点?东莞在整治易涝点工程中取得哪些进展?……这不仅是市民群众关切的热点,城市管理决策层也迫切想知道答案。

7月15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对此一一作出回应。目前全市对易涝点实施“销号”管理,对131个易涝点逐一编制整治实施方案和应急手册,分批、分期进行有序整治。截至6月30日,30个易涝点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11个正在施工、39个落实应急整治措施,其余的51个正在推进前期工作。今年年内至少完成20个易涝点整治工程,缓解城市积水内涝困境,方便市民群众安全出行。

焦点1

易涝点是否有标准?

记者:市水务部门此前公布131个“易涝点”,现在市交警部门公布194个“内涝点”。从数量上来看,城市积水内涝点位越来越多。请问,判断城市易涝点是否有统一标准?这个标准有哪些具体内容?

市水务局:关于城市易涝点的判断标准,目前国家、省、市层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学术上也没有明确的定义。2016年,为了便于管理,有效整治城市积水内涝区域,我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关于内涝防治设计的相关规定,结合镇街(园区)地形地貌、降雨特点、积水影响等因素,对我市划定易涝点作出一个“标准”。即在一定区域内,近三年内发生2次或以上积水、积水最大深度大于(等于)15厘米、积水时间在30分钟以上、积水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这四个条件,即列入易涝点。

根据这个“标准”,市水务部门在各镇街(园区)排查的基础上,委托专业设计单位逐一核实,2017年最终确认全市有131个易涝点,列出一份清单向社会公布。

其中,轻微易涝点48个、一般易涝点41个、严重易涝点42个。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制订“分批、分期”整治方案,计划在四年内分四个批次进行综合整治。此外,还对每个易涝点编制应急手册,明确责任守护人,确保在暴雨天气期间,能够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前几天,市交警部门公布194个“内涝点”名单,其主要依据是交通监控视频掌握到的道路积水情况。严格来说,交警部门公布的“内涝点”是道路“积水点”,与水务部门的易涝点“标准”有一定差别。

当然,无论是“易涝点”,还是“内涝点”,公布名单和具体位置,都是提醒市民群众安全驾驶和出行行为。对于这批“内涝点”,市水务局已委派设计单位会同属地镇街(园区)进行逐一核实,如被确认为新增的“易涝点”,将制订整治方案,缓解积水内涝,减除安全隐患。

焦点2

全市易涝点是否增多?

记者:近年来,东莞经济飞速发展,“下雨就看海”“水浸街”“开车如开船”等现象增多,这是否意味全市“易涝点”越来越多?

市水务局:暴雨期间出现内涝,这是许多现代化城市的“通病”,东莞也不例外。“暴雨天积水内涝”在东莞确实存在,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加快整治步伐。东莞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但现有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管理水平比较低、地面快速硬化不蓄水等因素叠加,我市治理城市内涝的工作难度确实很大。暴雨天气给市民群众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出现了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

在推进“易涝点”整治工程中,除了解决内涝的“存量”问题,还要面对内涝的“增量”。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目前我市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遍地开花,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地上建筑物快速建设的排涝需求,是城市内涝出现“增量”的主要原因。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上构筑物增多,城市建设侵占雨水通道和雨洪调蓄空间,河流行洪能力减弱,城市地面硬底化也加速,原有绿地、地表的“渗、滞、蓄”的功能基本丧失,根本无法满足暴雨期间排水、蓄水的需求。城市开发建设改变原有汇水区域和排水体系,排水设施又没跟上,容易引发积水内涝。因此整治部分内涝成因相对复杂的“易涝点”,不仅指单纯新建排水管道,有时还要结合新建排涝泵站,或是扩宽河道等多种工程措施,提高整个系统的排水能力,才能有效治理城市内涝。

比如内涝比较严重的鸿福西路市民艺术中心片区(上东国际),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工人文化宫、东江之星楼盘等建筑项目落地后,现有排水系统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升级改造,排涝能力严重不足。进入暴雨天气,厚街水道水位升高,有时还会高过排水管道,出现河水顶托,雨水无法及时排走,自然就会引发内涝。这个易涝点就涉及到新建泵站排水,目前该易涝点整治工程已立项,预计2020年4月份完工。

焦点3 

积水内涝情况是否有改善?

记者:2017年划定了131个易涝点并着手整治。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全市有哪些易涝点情况得到改善?整治前后对比情况如何?

市水务局:内涝整治是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镇街和相关单位也在努力推进整治工程。全市内涝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东城下桥河片区、南城绿色路鹿场路段、黄江镇东环路新中学路段、寮步镇红荔市场、横沥镇西城三期出口、大岭山镇金印路等在内的30个易涝点已完成整治,还有11个易涝点正在施工,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将会逐步改善,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中,东城下桥河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就基本解决了水果批发市场周边的内涝。工程新建一条长30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箱涵,及时收集并排放雨水,2018年11月份正式通水运行后,排涝作用明显。今年4月11日,东城累计降雨量达91毫米,6月24日累计降雨量达144毫米,莞龙路下桥水果市场路段均没有出现严重内涝现象,道路交通正常通行,以往“逢雨必涝”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寮步镇红荔市场路段易涝点整治工程,新建一条约600米的排水管、一条600多米的箱涵,清淤管渠近1000米,2018年底完工后,基本打通了地下排水通道。今年入汛以来,红荔市场没有发生积水内涝。6月24日,我市普降大雨,寮步镇累计降雨量达107.9毫米,即使这样的暴雨天气,红荔市场路段也没有内涝,整治工程确实发挥了作用。

焦点4

易涝点整治进展缓慢?

记者:两年前,市水务部门制订详细的易涝点整治方案,将通过“分批、分期”有序进行治理。如今,一到暴雨,仍然出现“下雨看海”,不少市民感觉“整治进度较慢”“效果不理想”。请问,造成整治进度慢、整治成效不明显的原因是什么?

市水务局:2017年8月,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市水务局印发《东莞市易涝点整治近期实施计划(2017-2020)》,对全市131个易涝点分批次进行整治。截至目前,30个已基本完工,11个正在施工,39个已落实管道清淤、增加雨水口等应急整治措施,其余51个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梳理全市易涝点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易涝点主要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居住密集区,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征地拆迁困难,工程投入大,施工影响面广,整治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这也是易涝点整治工作推进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经初步估算,131个易涝点整治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市、镇两级的财政资金压力较大,能投入到内涝整治的资金比较有限。部分工程涉及多项规划调整,导致立项工作进展缓慢。

比如,常平镇桥常路段拟建排涝站,但涉及林地和公用绿地,需要控规调整后才办理选址意见,进度相当缓慢。南城环城路莞太路桥底易涝点整治工程涉及道路开挖、交通疏导、管线迁移等,难度较大、需时较长。又如刚刚提到的鸿福西路上东国际路段的内涝工程整治,也涉及新建排涝泵站,泵站选址又不符合原有控规,因此单规划调整这一块我们前前后后便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市民还会发现,“即使完成整治工程,但还会内涝积水”,以此认为“整治成效不明显”。事实上,每项整治工程,都有一定的设计标准,但遇到实际降雨量超过设计防御降雨量,加上周边建筑增多,路面硬化程度更高,就会再次积水内涝。因此,在开展整治过程中,各实施主体应该根据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区域的发展趋势,选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标准进行整治。

另外,周边新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同步规划建设项目周边雨水系统,严格控制雨水径流,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已整治的易涝点再轻易发生内涝积水现象。这也是未来我们有效控制新增易涝点要努力的方向。

焦点5

今年如何整治易涝点?

记者:易涝点已成为东莞城市治理的一块“短板”,作为水务主管部门,将如何进行整治?在“治涝”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排水(雨水)主管部门,市水务局正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园区),全力推进易涝点整治工作。

全面铺开易涝点整治工作,2019年度,易涝点整治工作被纳入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十件民生实事,要求全市完成整治不少于20个易涝点。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市水务局正督促指导属地加快推进易涝点整治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着力推进重点内涝整治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一批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社会密切关注的易涝点整治工程。

目前,鸿福西路市民艺术中心片区(上东国际)内涝整治工程、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新开河系统)南侧分流工程已完成立项,力争于年内开工;市城建局负责实施的东莞火车站南片区排水工程(第二阶段)已完成项目建议书;东莞西站站场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已协调确定实施主体和资金来源,正抓紧启动前期工作

加大市级统筹推进力度。为统筹解决部分易涝点整治工程协调较难、难度较大、进度较慢等问题,今年2月份,经报市政府审定同意,决定对14个易涝点整治工程由市统一实施,市水务局负责前期立项工作、市城建局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模式实施建设。目前有关项目正在加紧申请前期工作经费。

制定易涝点销号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易涝点销号工作。在制定易涝点应急手册的基础上,今年2月份还出台易涝点销号管理制度,对易涝点的整治标准、效果评估、销号程序等有关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整治工作能有效解决内涝问题。

定期通报整治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市水务局每月对各镇街(园区)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评分,形成工作月报和排名表,向市领导和镇街(园区)通报。定期开展易涝点整治检查工作,邀请市政府督查室对进度偏慢、问题较多的镇街(园区)进行督导,准确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焦点6

暴雨期有何应急措施?

记者:“治涝”是项系统长期工程,在没有完全整治之前,特别是暴雨期间,如何确保易涝点周边车辆、行人出行的安全?市水务部门是否制定防御措施?如何落实到位?

市水务局:目前,市水务部门对全市131个易涝点都制定了应急预案,按照易涝点的内涝程度实施分类管理。同时,还建立了雨天巡查、值守的工作机制。

事实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市区部分易涝点和市直管道路下穿隧道,已安装了内涝警示标志,包括警示牌、积水深度标尺、地面涉水线等。警示牌上面有警示标语、内涝责任单位,明确各易涝点应急责任单位、负责人,确保每个应急环节责任到人。

要求各镇街(园区)建立易涝点暴雨排涝应急机制,在暴雨阶段,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各类排水设施,及时疏通堵塞排水管渠,修复损坏排水设施;清理道路雨水口垃圾,确保雨水口不被堵塞。

今年7月10日,东莞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凌晨1时22分启动全市暴雨黄色预警。市水务局启动内涝应急响应,相关科室和镇街(园区)相关单位紧密配合,派出专人值守,24小时值班备勤,彻夜坚守在一线。狂风中、桥洞下、马路旁,在内涝积水严重的50多个值守点,都可以看到“荧光衣人”清除障碍、排水防涝。

同时,梳理全市37个严重易涝点,构建排水防涝应急工作机制,明确了防涝行政负责人,并在《东莞日报》上公布(附后),市民遇到险情可拨打值班电话进行反馈。组建全市排水防涝管理工作微信群,微信群包含各镇街(园区)和市有关单位排水防涝责任人和工作人员,及时协调城管、交警等相关单位采取应急抢险措施;协调交警部门在发生较严重内涝时实施道路交通管制,确保市民群众通行安全。

当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市水务局启动内涝预警预报制度,将同步编辑内涝预警信息,通过“企信通”短信平台和全市排水防涝管理工作微信群发布内涝预警信息,督促各排水防涝责任人落实辖区内涝防御工作。市水务局将向社会公布全市严重易涝点防涝行政责任人名单,进一步明确排水防涝工作职责,以群众监督的方式,督促城市内涝防御工作落实到位,确保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全市易涝点分布情况

按管理属性分,市城管局1个,市公路局及地方道路总站11个,市水务局7个,镇街(园区)112个。

按地理位置分,市区(东城、万江、莞城、南城)21个,还有110个分布在25个镇街(园区)。松山湖、石龙、石碣、洪梅等四个镇街(园区)暂时无易涝点。

严重易涝点的定义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区域定义为严重易涝点:

(一)积水点道路或地面在近3年内至少发生2次及以上的水浸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积水最大深度不小于50cm。

(三)积水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

(四)积水面积不小于500㎡。

易涝点责任人职责

落实人员、物资、设备的保障工作;负责指挥易涝点的排涝应急抢险工作,组织人员落实巡查值守、应急抢险、安全保障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道路保洁和交通疏导,及时统计报送积水内涝信息。

[返回]   
  • 电 话:0769-88015992   13686070301/王工
    联系人:13798831378/符总  15899661682/许工
    Q  Q:532818579/符总 375910431/许工 836471640/王工
    地 址:东莞市东城街道东宝路124号1栋220室
  • 扫一扫进入手机网站进入手机网站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广东粤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 访问量: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Bmap】【Gmap】【后台管理】 【百度统计 备案号:粤ICP备19033212号